Thursday, January 7, 2021

從唱歌換氣談起

今天2020/12/29日偶而聽到有人問,某句很長,無法一口氣唱完,該如何換氣。 這是個小技巧,卻可能是大話題。先來用散文體試看看把已經想到的部分拿來談談,希望以後能找到大師的論述。 先說結論:避免在兩個字之間換氣(breath on the note rather than between notes)。這是我大學時在合唱團學到的技術。但,這並不是全部的真理。這是合唱中有多於一人唱同一聲部的時候才可行的技術。獨唱的時候絕對不可這樣換氣。 合唱的換氣時機有第二個原則,就是不要有同聲部齊唱的兩人同時換氣。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近乎不可能。原因是換氣的理由至少有兩種:氣不夠了不得不換。其實這算是失手,若有時間練唱,不應該發生的。若發生這樣的事情就表示沒有抓到練習的要點。沒有人知道誰在哪的時機點須要換氣了。 優質的合唱最好包括事先預設的換氣時機,使整體的合唱顯出穩重、把握、佈署、同心、同意。 那麼,事先預設換氣要怎麼作呢?就是要同一聲部唱出一樣樂句的人約好誰在「還有足夠氣息時」在哪個字上面換氣。在字上換氣的意思就是一個母音唱兩次,在兩次之間換氣。這還要避免在大聲高歌的字上面換氣,因為很不容易讓人聽不出來。所以要挑輕聲唱或是不需很強的長音字上面換氣。這樣才可能用「漸弱」進入吸氣狀態,用「漸強」唱出第二次,避免突兀。 更進一步探討:避免在短母音跟複合母音(連續多個母音,如台語的 goán)上面換氣。 獨唱時,(拿麥克風唱歌時即使有多人齊唱也算是獨唱,因為經由擴音器,很不容易使多人的聲音混合(blend)到無縫。換句話說,就是聽者可能聽得出每一位歌者的聲音。)幾乎不可能在一個字上面換氣而不「漏氣 (làu-khùi 露出馬腳)」。怎麼辦? 獨唱時沒有他人可掩護,所以要用「換句」取代「換氣」。也就是把長的句字切開成為短的句子,以便在兩個句子之間隙換氣。英文稱為 phrasing。這雖然不得已的,卻是優質的「掩飾缺陷」。 換氣的另一個罩門是吸氣的聲音。通常唱歌時吸氣自然會運嘴巴吸氣,而不是用鼻孔吸氣。嘴巴吸氣時自然會同時發生的是「吸唾液的聲音」。這在一般的合唱不是問題,而是在拿麥克風唱歌時的副/負作用。吸唾液的聲音會被擴音機放大。錄音時會成為問題。怎麼辦?拿麥克風唱歌唱歌時須要配合換氣、吸唾液的時機把麥克風快速移開,再快速移原位。 換氣在無伴奏的情況下是挑戰,在有伴奏的情況下通常會有伴奏的聲音掩飾,除非伴奏正好很低調或有漏洞沒有發揮掩飾的效用。 有時,有些歌曲雖樂句不算很長,語句卻相當長,須要靠不換氣來呈現語句的完整性。(樂句跟語句的差別在哪裡?有些作曲者或譯詞者沒有注意到「講話跟唱歌的不同」、「念詩跟唱歌的不同」)而沒有在音樂上處理換氣的需求。 肺活量並不是「氣夠不夠」的唯一因素。「運」氣法與「運氣技巧」更重要。所有的管樂器都有類似的罩門。換氣不只靠運氣。 「聖歌隊」跟「敬拜讚美團」都可能設法超前佈署超越這方面的挑戰,但是通常沒有時間進行。這又牽涉到練唱(practice)跟預演(rehearsal)的戰略 (tactics)。 幸虧,通常聖歌隊獻唱時很少人聽出「換氣不當」的缺陷。比較可能失守的倒是「結句」,就是把一個句子結束。這值得另文討論了。 ---- 這不是用傳統的唱歌專業角度講的,因為我沒有受過那樣的訓練。9:59 2021/1/8 台灣時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