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0, 2018

20181031 handout What could be the new directions of identity and sense of identity 認同與認同感的潛在新方向

原檔案有兩種:文書檔閱覽檔。可自行下載。我會帶足夠的紙本當場分發。


1          認同與歸屬 /認同感與歸屬感

1.1         請大家舉例看看在座有哪些認同、認同感、歸屬、歸屬感(不論是自己的或是看出別人的,不必講出是誰)

1.2         確定我們不是在談不實際的歸屬與歸屬感

2          認同與認同感的本質

2.1         認同的源頭有兩大類,一類都不可忽略或省略。

2.1.1   第一種就是「自己看自己是什麼」。這是自己的選擇,可以自己經營的。

2.1.2   第二種是「別人看我是什麼」。這雖然是可經營的,對於別人的誤解跟沒有講出來的認定卻是無可奈何的。

2.2         認同的數量。簡單一句話,每個人都有無窮多的認同與認同感。

2.3         認同跟認同感都可能成長、變遷。也就是說有「生老病死」。就是「認同與認同感都會改變,而且也應該設法變」。

2.4         與生俱來的認同

2.5         與出生/出身沒有關係,而是由自己經營出來的認同(包括「自認」與「他認」都有)

2.6         隱藏在他人心中,操之在他人手中的,跟前述兩者都無關的。

2.7         認同的範疇還可這樣分類:(在一個社團裡或許可以多談一些集體認同好為社團定位,經營作風)

2.7.1   個人的認同

2.7.2   集體的認同:團體、組織、社區、行(專業)與業(市場領域)(也許「行」是指 disciplines of methods ;「業」是指 fields in the markets。我沒有研究過。需要再查詢)

3          談認同還是認同感。這怎麼區別呢?
簡單講,明確的有些時「有關認同的宣示」就是認同。沒有的話,就是認同感而已。有的人雖有「認同」卻不見得有「認同感」。例如,身上有某一國家的護照並不表示認同那一個國家。身為某企業的員工,甚至經理,也不見得對那個企業有認同感。

4          認同有層次:有些認同不見得互相排斥而是有層次的區別。比方說,「我是高雄人」跟「我是南部人」就是有層次的現象。

5          探討認同感與認同的用途在於確知自己所努力的方向並且處理無法避免的「被認同」。

6          認同的類別無限多。每個人都可能自創一些認同與認同感。而且不一定需要講出來讓別人知道。同樣地,每個人也會對別人貼上一些認同標籤,而且不一定公諸於世。

7          一些認同與認同感的具體例子

7.1         族羣認同(ethnic identity 

7.2         團體認同(group identity 

7.3         個人認同(personal identity 

7.4         種族認同(racial identity 

7.5         參照團體認同(reference group identity 

7.6         群體感(sense of peoplehood 

8          為什麼「談認同的方向」,而且是潛在的,而不談具體的認同。也不是要主張我們應該有某些種認同跟認同感。

8.1         簡單地說,「具體認同」族繁不及備載。

8.2         對於某些認同與認同感也是各有見解與取捨。不值得公開辯論。也無法成功有效地干涉別人的認同與認同感。至少不是靠公開辯論或討論。

9          談方向,就是要談思考的方法。從談方向可能進入談到一個社團或個人如何確實地傳承、永續、發揮影響力。

10      這裡有一些方向的思考。

10.1     與既有的群體/類屬認同

10.2     與既有的屬性認同

10.3     與既有的特質認同

10.4     與既有的作風/風格認同

10.5     與既有的習俗認同

10.6     與既有的成就/失敗認同

10.7     與既有的利益/虧損認同

10.8     與既有的文化表象認同

10.9     與既有的主張認同

10.10 與既有的信仰認同

10.11 與既有的組織認同

10.12 與既有的缺陷認同

10.13 與特定的人認同

10.14 與相互抵觸的屬性/群組認同 (新時代的挑戰;和平工作者包括仲裁者、會議主持人、團體/社區領導人)

10.15 尋找、開拓尚未形成氣候、被認定、被辨識出來的方向(就是潛在方向),比如,某兩個血統的結合、某兩項產品的結合、某兩個企業的結合、某兩個(或多個)候選人的結合。

11      面對「他認/被認同」-- 因為別人不見得會把他們針對我所認定的「認同歸屬」真誠地講出來。即使宣稱據實講出來了,聽的人也不見得全盤相信。「他認」雖然是這樣無可奈何的事情,被認定的人卻是非設法經營不可,屬於「明知不可為卻為之」的事項之一。這也是值得我們在社團裡探討「認同」的理由之一。https://www.itsfun.com.tw/%E8%AA%8D%E5%90%8C%E6%84%9F/wiki-2724195 在管理心理學中,是指群體內的每個成員對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通常能有共同的認識與評價。這主要是由于各成員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彼此間存在一致的利害關系。有時盡管群體認識不一定符合事物的本來面貌,但每個成員都能信以為真。認同感尤其在個人對外界事物信息不靈,情況不清,情緒不安時會強烈地影響個人的認識。」

12      相關的疑問與話題:

12.1     有沒有所謂「認同不當」、「認同失調」的症狀與後果?

12.2     有哪些事情跟認同/認同感息息相關,甚至倚賴認同與認同感?

12.3     做為住在新路意的台美人,我們有哪些認同感與認同上的困擾或挑戰?

12.4     有哪些事情或事例顯現出認同感上的阻礙或難題?

12.5     有什麼事例或方法已經或是可能幫助我們安然面對認同與認同感的挑戰或難題,甚至正向地善用認同與認同感?

12.6     FAPA總會或是分會可能如何運用認同與認同感?

12.7     如何善用認同與認同感來拓展個人生涯(包含事業與生活品質)

12.8     如何善用認同與認同感來幫助他人(或是互助)拓展個人生涯(包含事業與生活品質)?如何啟發、教導他人(包括家人、親友)的認同與認同感?


Thursday, October 25, 2018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05 故事寫作的練習題 01 Exercises of story-writing 01

9:00 2018/10/25
第一個練習I該是什麼呢?什麼都可以啦。

小學的時候先從識字、造句開始。學習使用第二語文寫作也許可以這樣作。但是為了成人學習寫作,大可不必從識字跟造句開始了。

最新的方法是從故事的用途、效益開始。這有什麼好處呢?許多人說他的故事沒什麼、不值得講、不值得寫。反正人「死就息」了。大部分的人都同意。可是這最和獨裁者及奴役者的胃口?他們最罵人看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他們最希望別人都是「死就息」的份子,這樣就沒以人會抵制他們的橫行與霸道。世界的歷史也由他們決定。

怎麼練習「發現故事的用途、益處、好處、與價值」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邀請大家用自己的話講出歸兔競賽的故事,穿插或是加上有關這個故事的「用途、益處、好處、與價值」。每個人只要公開講出一項就好了。幾個原則:
  1. 不一定要自己原創的講法,抄襲別人的講法也沒有關係。只要是用自己的話講出來就好了。
  2. 重複別人的講法的時候可以把語氣、順序、用詞、重點稍微改改就好了。
  3. 這個練習的重點在於嘗試改講,這是培養寫作心態的重要關節點。
  4. 不必(應該是不可以)指出、評論、或是更改別人的錯。
  5. 大家都練習寫筆記,把每個人的講法立刻寫下來。事後可以擺在網頁禮讓大家觀摩。
  6. 有機會的話把大家的講法稍微分類一下。
  7. 這個練習可以不斷重複。在以後大家分享自己寫下的故事後就可以邀請大家進行這個練習,把別人寫的故事講成很有價值的故事。
  8. 這個練習主要在培養「看得出寶貝」的眼光與講得出好處的技巧。
  9. 記得提醒大家不要花精神去評論別人的優點與缺點,養成正向思考、客觀尊重的基本動作與姿態。
  10. 以後可以透過佈絡閣分享大家的寫作與「延伸人故事的價值」。
  11. 看出、展現出故事的價值是「故事經營」的基礎。
9:20 2018/10/25

Tuesday, October 23, 2018

20181031 What could be the new directions of identity and sense of identity 認同與認同感的潛在新方向

19:16 2018/10/23

認同感這回事越想越複雜。好像需要先提出個預告,讓大家事先預習一下,有個心理準備。不然到時三十分鐘內什麼都講不清楚。

預習當然就要把範疇弄清楚。大家取得一些共識。

首先,要談什麼是我要談的認同感。

認同感有兩大類,一類都不可忽略或省略。

第一種就是「自己看自己是什麼」。這是自己的選擇,可以自己經營的。第二種是「別人看我是什麼」。這雖然是可經營的,對於別人的誤解跟沒有講出來的認定卻是無可奈何的。

提出這個議題時的想法是兩種都要碰觸才會有實用感。(尤其是「被認同」這部分是不得已卻是與生涯、事業、生活都息息相關的。10:59 2018/20/25)

再來就是要談認同感的數量。簡單一句話,每個人都有無窮多的認同與認同感。而且認同與認同感都可能成長、變遷。也就是說有「生老病死」。

這又牽涉到一個基本的概念了。到底是要談認同還是認同感。這怎麼區別呢?
簡單講,明確的有適時「有關認同的宣示」就是認同。沒有的話,就是認同感而已。有的人雖有「認同」卻不見得有「認同感」。例如,身上有某一國家的護照並不表示認同那一個國家。身為某企業的員工,甚至經理,也不見得對那個企業有認同感。

剛剛看到有人在網際網路上提出疑問交求解釋下例解個項目:看起來沒有什麼明確的幫助。卻能幫助我們看到些認同與認同感的例子。

  • 族羣認同(ethnic identity) 
  • 團體認同(group identity) 
  • 個人認同(personal identity) 
  • 種族認同(racial identity) 
  • 參照團體認同(reference group identity) 
  • 群體感(sense of peoplehood) 
認同有層次:有些認同不見得互相排斥而是有層次的區別。比方說,「我是高雄人」跟「我是南部人」就是有層次的現象。

認同的類別無限多。每個人都可能自創一些認同與認同感。而且不一定需要講出來讓別人知道。同樣地,每個人也會對別人貼上一些認同標籤,而且不一定公諸於世。
------
好,暫停扯那些基本法則,轉談較具體一點點的。

也就是要談談為什麼「談認同的方向」,而且是潛在的,而不談具體的認同。也不是要主張我們應該有某些種認同跟認同感。

簡單地說,「具體認同」族繁不及備載。對於某些認同與認同感也是各有見解與取捨。不值得公開辯論。
談方向,就是要談思考的方法。從談方向可能進入談到一個社團如何卻實地發揮影響力。
19:48 2018/10/23

-----
22:46 2018/10/23

這裡有一些方向的思考。
  • 與既有的群體/類屬認同
  • 與既有的屬性認同
  • 與既有的特質認同
  • 與既有的作風/風格認同
  • 與既有的習俗認同
  • 與既有的成就/失敗認同
  • 與既有的利益/虧損認同
  • 與既有的文化表象認同
  • 與既有的主張認同
  • 與既有的信仰認同
  • 與既有的組織認同
  • 與既有的缺陷認同
尚未形成氣候、被認定、被辨識出來的方向就是潛在方向吧?22:54 2018/10/23
-----
10:56 2018/10/24
認同的本質還可這樣分類:
  • 與生俱來的認同
  • 與出生/出身沒有關係,而是由自己經營出來的認同(包括「自認」與「他認」都有)
  • 隱藏在他人心中,操之在他人手中的,跟前述兩者都無關的。
認同的範疇還可這樣分類:(在一個社團裡談認同或許可以多談一些集體認同好幫助大家為社團定位,經營作風)
  • 個人的認同
  • 集體的認同:團體、組織、社區、行(專業)與業(市場領域)(也許「行」是指 disciplines of methods ;「業」是指 fields in the markets。我沒有研究過。需要再查詢)
因為別人不見得會把他們針對我所認定的「認同歸屬」真誠地講出來。即使宣稱據實講出來了,聽的人也不見得全盤相信。「他認」雖然是這樣無可奈何的事情,被認定的人卻是非設法經營不可,屬於「明知不可為卻為之」的事項之一。這也是值得我們在社團裡探討「認同」的理由之一。11:16 2018/10/24

(15:03 2018/10/24 這個做參考 https://www.itsfun.com.tw/%E8%AA%8D%E5%90%8C%E6%84%9F/wiki-2724195

在管理心理學中,是指群體內的每個成員對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與原則問題,通常能有共同的認識與評價。這主要是由于各成員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彼此間存在一致的利害關系。有時盡管群體認識不一定符合事物的本來面貌,但每個成員都能信以為真。認同感尤其在個人對外界事物信息不靈,情況不清,情緒不安時會強烈地影響個人的認識。
-----
2018/10/29


認同/認同感很容易被當作「歸屬/歸屬感」在處理。顧名思義,他們是不同的。
在台灣長大的人很容易就會想到歸屬跟歸屬感,也喜歡 說某人是屬於什麼的。

其實,在現代的社會裡已經很少人「屬於」什麼了。即使是大家常掛在考上但是都不想爭論的生肖。說自己是屬牛的,並不會產生什麼樣的歸屬感或是從屬感。可能講在一個組織裡某人屬於那個單位或是哪位主管,但是每個人對這個「屬」字的概念各有論述。

我們不必在這次跳進去談「屬」。只要確定是在談認同而不是歸屬就好了。若有人因為認為自己歸屬於某項而覺得困惑,可以另找機會私下談談。1:06 2018/10/30

20181031 What could be the new directions of the growth of our identify, i.e., new Taiwanese identify.

This is the initial draft of an outline. I found this too complicate for a 30-minute talk. I will re-draft a preview in Mandarin Chinese for sharing through email before the meeting on the 31th. 2018/10/23 15:39
-----
Outline:
1.          Introduction: Directions vs. destinations / the orientations of FAPA vs. other organizations
2.          Many types of identity: Ancient identity; ongoing identity; future identity; given identity; identity of choice; changing identity;
3.          What’s coming
4.          What’s desirable
5.          What could we do?

A、     Introduction - Directions vs. Destinations / FAPA vs. other organizations

a.          Dealing with direction other than a fixed destination is essential at this stage of exploration

1.        for developing a field rather than a line of thoughts,

2.        for gathering people rather than separating people into multiple sides.

3.        for maintaining flexibility to adjust to the ever-changing scenarios.

b.          The orient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FAPA – mobilize the energy in the USA,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egislation systems.

c.          What is identity –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are three major kinds of identities affecting us and our future. Racial and ethnical identity are fading away, especially in the immigrants circles. We need to and can work on cultural identity.

B、     types of identity

C、     What’s coming

D、     What’s desirable

E、      What could we do?

a.          Get to know what have been in our identities

b.          Get to know what might be coming

c.          Get to know what’s cooking

d.          Get to know the value and the potential elements involved

e.          Get to know the targets: a system vs. a fixed product and the FAPA methodology

F、      FAPA methodology

a.          Mobilize the Taiwanese Americans to form a common power

b.          Mobilize the USA system for the benefit of Taiwanese Americans, the Taiwanese, and Taiwan.

c.          Utilize legislations vs. spontaneous assimilations (legislations affect how we think and behave.)



Friday, October 19, 2018

創訓十二問 (草搞)

林創訓 能否談談比較有探討性的問題,如:基督徒怎樣知道靈命的成長或停滯;基督徒是宗教徒嗎?;基督徒有什麼特別?;基督徒的信仰感覺是客觀還是主觀?;信心、愛心、是非、公義、聖潔…是絕對性還是有彈性;「敬拜讚美」是上帝喜歡,還是人喜歡?;社會對教會為何毫無反應?;教會在睡覺嗎?;怎樣能叫醒沉睡中的教會;基督教會有那些種類?;教會規模要大好?還是小好?;教會有須要反省與檢討的聲音嗎?;…等等。()

林創訓 能否談談比較有探討性的問題,如:
1. 基督徒怎樣知道靈命的成長或停滯;基督徒是宗教徒嗎?
2. 基督徒有什麼特別?
3. 基督徒的信仰感覺是客觀還是主觀?
4. 信心、愛心、是非、公義、聖潔…是絕對性還是有彈性;
5. 「敬拜讚美」是上帝喜歡,還是人喜歡?
6. 社會對教會為何毫無反應?
7. 教會在睡覺嗎?
8. 怎樣能叫醒沉睡中的教會;
9. 基督教會有那些種類?
10. 教會規模要大好?還是小好?
11. 教會有須要反省與檢討的聲音嗎?

12. …等等。
-----4:48 2018/10/19

這一球包含至少12球,不知道是叫做「連發」、「同發」、還是「齊發」?
看起來是很多議題,也可能是用一句話就可能堵住的甲議題。這要看是誰,在什麼情境裡,為誰處理,預期什麼結果跟成效了。

可以想像出有哪些簡易答案,如果目的是「一個必須背誦、照作的答案」。先列出幾個做參考,或許會引出更多的「標準答案」來教訓幾番。

  1. 以上諸題各有標準答案,而且都已經存在很久了。怎麼還有人在問?是誰該負責、下台?
  2. 以上諸題其實有個共同的標準答案。一句話就可解決,讓大家專心多作些別的事情。
  3. 以上諸題能當飯吃嗎?
  4. 以上諸題有選票嗎?
  5. 以上諸題都需要由夠資格的專人回覆,沒有什麼探討的必要。大家也都知道夠資格回覆的人是誰、在哪裡。
  6. ...等等(每個人想要等的對象不盡相同)
或許還有幾個更基本的議題隱藏著:
  1. 要創多少訓?
  2. 有哪些種訓可創?
  3. 訓有哪些種類?
  4. 誰有資格創訓、教訓、聽訓、學訓、談訓、探訓、...(誰是「師」、誰是「生」/好像也有「訓師」根「訓生」這兩大類吧?
  5. 哪些場景、情境比較適於「訓」活動?
  6. 訓與無訓有什麼異同?(訓了會怎樣、無訓有怎樣)
  7. 暫停一下。5:12 2018/10/19
5:58 2018/10/19
居然忘了提到最初的回應。最初想到的回應其實很幼稚,也很重要的樣子。不過卻想不出可以怎麼擺、怎麼掰、怎麼啟抬、怎麼舖陳、怎麼轉折、怎麼收拾、怎麼儲存、怎麼回顧、怎麼檢討、怎麼續攤、怎麼怎麼...。

繼續想下去就會講不出來。就隨手試看看吧?
「探討性」在某些地方、情境、群組,是不被容許的。
有些是因為「髒」,有些是因為「被誤為轉移焦點」、有些認為是「無姐」的、有些是因為「只有一個答案,早就說過了」。當然還有許多理由,如,「又不能當飯吃」。族繁不及備載,族凡不急被宰。

所以,可以探討,但是不要牽扯到性。

不過,又有點不甘心。「性」到底是啥?有多少種、哪些種?

以前剛剛認識字的年紀就已經被教導說「人性本善」跟「人性本惡」。最近具有BSA身份之後,卻在想人間到底有幾性、哪些性。

若堅持人有本性,就是意味著認定人會變性囉。

唉!越扯越糊塗,還是暫停,先不要探討性吧!以後說不定還是可以伺機偷渡一下。6:14 2018/10/19

15:30 2018/10/19 新的球:

林創訓 探討與對話,目的在求成長和進步,然而探討的對話必須有議題或是提問題,若是甲議題就不值得談了,但是能提出問題,就值得思索對話了,台灣的基督徒很少提問題,尤其是較尖銳的問題更是禁忌(論斷)。
台灣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日趨衰微,教會真的成了貧者的避難所和安逸者的象牙塔,這囿圍狀態,豈是上帝所喜悅?
我所一直在努力的,就是能有飯吃的福音,弱勢基督徒合力建立福音化的企業(五千團契)。

http://5000fellowship.blogspot.com/2014/11/blog-post.html
期待探討與對話,是為了能更務實精準的推動「失業者再站起來」的使命。


整理一下:
林創訓

目的 -- 探討與對話,目的在求成長和進步。
議題 -- 然而探討的對話必須有議題或是提問題。
值得 -- 若是甲議題就不值得談了,但是能提出問題,就值得思索對話了。
很少 -- 台灣的基督徒很少提問題,尤其是較尖銳的問題更是禁忌(論斷)。
影響力 -- 台灣教會對社會的影響力日趨衰微,教會真的成了貧者的避難所和安逸者的象牙塔,這囿圍狀態,豈是上帝所喜悅?
福音 -- 我所一直在努力的,就是能有飯吃的福音,弱勢基督徒合力建立福音化的企業(五千團契)。
http://5000fellowship.blogspot.com/2014/11/blog-post.html
使命 -- 期待探討與對話,是為了能更務實精準的推動「失業者再站起來」的使命。

這是第十三問,包含七問。

台灣長大的人習慣於沿著某些規律與序去找答案。當然也要看「興趣」與「價值」決定是不是要花時間與精力去「談討」(可能是單槍匹馬)或「對話」(結伴而探)。

我學到隨機應變比較實際又有趣。探討何必照順序?

不過,這麼多問題怎麼下手呢?  15:35 2018/10/19

Wednesday, October 17, 2018

誤擠對話錄 / 霧幾對話錄 實驗版

2018/10/17 6:07

起床時回想到昨天在簡訊裡面的對話。覺得蠻新鮮又有意思,好像值得繼續發展成一套方法。就暫時這麼稱呼吧。意思就是說沒有計畫、沒有規劃、順其自然發展出來的對話,也就是聊天啦!比聊天更深一點點的就是根本不一定要有焦點或意思。

看看第一個例子:

誤:(07:42 2018/10/16 ) 這裡面有你的家人嗎?
擠:沒有耶。為什麼您會覺得有我的家人呢?
誤:裡面有一個人很像你啊!
擠:是的,但我比較漂亮

誤:你不認識嗎?
擠:我應該有看過這個人
誤:失落多年的妹妹?

擠:偷偷跟您說,您不可以説出去喔

誤:若有人拿錢來收買甲新聞,我會知會你
擠:好  哈哈,那我肯定不能說了

誤:我不拿仲介費  看你一定是會寫詩的人

擠:您傳這個連結時,我也看了很久,也上網查了。她的中文名字是?

霧:開始準備就業或創業了嗎?
幾:哈哈,還沒

霧:我不知道有中文名字呢。我沒有花時間去注意她。這星期亂忙的。有沒有考慮寫作?
幾:有

霧:寫作與其他事業不衝突
幾:寫作大概是我目前的唯一功能了   哈哈
霧:不會吧?「代購」應該是最簡單的。

幾:我可以把這個鋼琴家改編寫成一個短小説   另一個故事了

霧:有沒有讀我傳過去的那些部落格草稿?
幾:不過,我還不能說,因為這真是蜜秘 (8:59 2018/10/16)
6:27 2018/10/17

剛剛開始的「創訓十二問」
https://www.blogger.com/blogger.g?blogID=3828007873774163165#editor/target=post;postID=6442662391334912942;onPublishedMenu=allposts;onClosedMenu=allposts;postNum=0;src=link


霧:移民都會體驗到一個兩難:繼續使用熟悉的語言還是趕快多用、學會新的語言呢。5:28 2018/10/19
幾:
霧:
幾:
霧:
幾:





Thursday, October 4, 2018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18 延伸故事的用途與價值 Extend the applications and the value of the stories

15:52 2018/10/4

大部分的人把故事講出來就算完成時代的歷史任務了。大部分的故事寫者把故事寫出來,出版後就算交差了。大部分聽故事、讀故事、看故事影片的人感嘆地說出「好好聽!或是好好看!」,就把故事擺回儲藏室了。

其實,故事既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就是可能讓人一用再用,永遠享用的資源。問題是有什麼值得保存、值得傳遞、值得用之處、用在哪裡、怎麼用?

這樣就足夠當簡介(概論)了吧?
還可以再提幾點。

  1. 故事的型態不拘,可以一再轉型、換姿態、換身份、換詞彙、換語文(言)、換訴求、...。拿一個故事的主要句子上網查看看就知道。
  2. 故事的內容可以加減、可以延伸(一般說的「後集」或「續集」)
  3. 故事可以拿來借題發揮,指桑罵槐。
  4. 故事可以衍生成為小說、論文、評論的素材、圖畫、漫畫、音樂、電影。
  5. 故事可能一再重複,令人講不厭,聽不倦。
如何延伸才是這個經營團隊的挑戰。相信大家都可能自己繼續想下去了。
16:16 2018/10/4


開場白 起草人
http://hopegardening.blogspot.com/2018/09/g001-story-management-mandarin.html

8:18 2018/10/25 這一個話題可能是訓練過程裡要,因為策略所需,而先拿出來處理的。看看寫作練習題的開始那段。 8:20 2018/10/25
-----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17 永續經營 the perpetuation of story management work and business

2:53 2018/10/4

永續經營是沒有人能保證的事情。這個理想建立在許多條件之上。不少人也因為「不可能要求以後的人如何經營」而放棄為永續經營準備。

社會學家也曾觀察出在一位偉大的領導人之後,通常很不容易立即出現另一位更偉大的或旗鼓相當的領導人。換句話說,起伏幾乎是必然出現的現象。

那麼要不要為永續經營操心呢?

簡單地說,後續的經營者有兩條路可選:「繼續前人的努力」與「不玩了」。

每一代經營者都有同樣的選擇:「為後輩經營者預備永續經營所需的基礎」「不為後輩經營者預備永續經營所需的基礎」

好,問題在於有哪些可能成為「為後輩經營者預備永續經營所需的基礎」?
找看看:

  1. 保存歷史紀錄讓後輩知道已經試過的路及失敗的種種。
  2. 提出並保存各種抉擇的多種選項,成為後輩的重要參考紀錄。
  3. 建立多級願景,讓大家看得出永續經營的好處、重要性、可行性、路線、選項、...
  4. 為「工程再造」跟轉移方向、變焦奠下基礎
  5. 儲備後續人才,包括眼光與價值的培養
  6. 營造企業(團隊)文化成為成員們委身的誘因、依據、與理由。  4:02 2018/10/4

Wednesday, October 3, 2018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16 故事的評論、評價、與鑑價 the commentary of the stories

12:23 2018/10/3

這是可作可不作的事情。做了有什麼好處與用處?有什麼壞處、害處、與風險?

簡單地說,潛在的害處在於造成參加經營的人脫離實境產生幻想導致膨風過度過失去信心、樂趣、或幹勁。

潛在的好處在於引發讀者的好奇、興趣、與採購

  1. 評論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sources/primary-secondary/lang/12%20pinglun.pdf   評論屬於議論性的文章。議論文也有人稱為說理文、論說文、論辯文等。一般 論辯說理的文章,都是以議論為主要的表達手段,通過判斷、推理等邏輯方式來闡 明事理。在這個層面上,評論跟其他的論說文沒有分別。但是一般論說文可以用來 論辯一些比較抽象的道理,或者闡明某些現象;而評論則必須針對比較具體的人物 事件,就其有關方面作出批評議論。比如同是討論「習慣」,一般論說文可以泛論習 慣的形成、好壞,而不一定需要聯繫到個別人的個別習慣;但評論則必須針對某些 人的某些習慣對別人以至社會的影響來加以議論,不需要像一般論說文那樣正反理 論、面面俱到,議論的目標對象比較明確。

    簡單說就是針對某些現象或事情提出客觀見解,一般試題到看不出來的部分並描述來龍去脈,甚至論述動機、理由、理論、後果、等等。
  2. 評價
    簡單說就是針對某些現象或事情提出主觀見解,並且斷定價值,無論是質性的價值或量性的價值。
  3. 鑑價
    一般是指「針對一個被提出來的價格找出理由來說是不是合理、合適」。若是賣方主動提出一個價格,就不叫鑑價,而是定價或訂價。買方主動提出一個價格叫做討價、還價。
一般人會把評論無限上綱到包括評價與鑑價。其實不必。
要認真、嚴謹地經營故事就要避免由經營團對扯上評價與鑑價。

若是經營團隊沒有「要價」就沒有人需要鑑價了。不過,要評論者拿捏避開評價是可望不可求的。客觀的評論真的很不容易。
15:28 2018/10/3

1:58 2018/10/4
誰在評論什麼?

『卡瓦納遭控學生時期性侵福特,2人上週雙雙赴參議院作證。川普總統週二在一場造勢會上模仿聽證會情況,諷刺福特什麼都不記得,一問三不知,支持民眾紛紛鼓掌叫好,但卻遭自家議員痛批。
共和黨參議員蘇珊柯琳絲:「這番評論就是不對。」
共和黨參議員傑夫佛雷克:「這種評論非常不妥,在政治造勢大會討論這麼敏感的問題就是不對…,我但願他沒說過這番話,實在很低劣。」』
https://today.line.me/tw/pc/article/%E5%AE%97%E6%AF%93%E8%8F%AF%E8%87%AA%E6%9B%9D50%E5%B9%B4%E5%89%8D%E9%81%AD%E6%80%A7%E4%BE%B5%E3%80%80%E8%81%B2%E6%8F%B4%E6%8E%A7%E5%8D%A1%E7%93%A6%E7%B4%8D%E5%A5%B3%E6%95%99%E6%8E%88-ozBNqj   1:59 2018/10/4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15 故事的市場與行銷 the marketing and the sales of stories

21:35 2018/10/2 記得這是在訓練剛開始的時候談概論的嗎?

市場

什麼東西都有市場,都有人想要。不過大部分的人沒有花精神去思考市場在哪裡,有什麼方法把市場移到我接觸得到的地方。更沒有想到如何把市場擴大。

世界上的事情也有一些永遠不會有夠大的市場足以牟利,卻是很有價值,值得流傳,造福人間的。

故事,可能是後者那一類默默地為人類文明服務的事情。可是也的確有不少人用故事賺大錢。關鍵可能在於市場的認定、開發、與經營。

10:57 2018/10/3
既有市場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有人好奇,想知道,想記住。更多的人可能有理由成為故事讀者。

  • 認識故事中角色的人。這些人自然想知道故事內容,不必特別耕耘。
  1. 未來的重要他人 — 包括可能成為配偶的人、未來的雇主/主管/同事
  2. 既有的重要他人—配偶、同居者、同事、事業伙伴、工作伙伴、旅遊伙伴、玩伴、競爭對手、仇人、雙親、親戚、子孫、交易對手
  3. 大約認識故事裡角色的人朋友、同事、鄰居、市場交易相關人,等等 
  • 不認識故事裡角色的人—雖然不認識,但是有理由進一步想要認識故事內角色的人
  1. 聽說過或親身涉及故事的人—仲介者、仲裁者、教員、專業服務者、市場上邂逅者、
  2. 有理由「知道會有幫助」的人—潛在買家、潛在賣家、潛在仲介/推銷員、未來鄰居、未來雇主、未來主管、未來工作伙伴、未來學生、無意中偶然邂逅一起打發時間的人、潛在「故事經營服務者」

待開發的市場
  • 生活上、生命裡有關連的人
  1. 參加同一個組織/社團的人
  2. 具有相關專頁背景的人
  3. 具有類似或相反理念的人
  4. 參加同一個活動的人
  5. 在網際網路上邂逅的人
  6. 間接接觸到故事的人(聽說、看過新聞)
  7. 具有類似文化背景的人(包括曾在同一個學校上課或服務的人、住在同一個社區或一條街的人)
  • 生活上、生命裡沒有關連的任何人
  1. 本來就具有好奇心想要多知道一些故事的人
  2. 偶然聽到或看到局部「令人好奇的故事內容」的人
  3. 對歷史好奇或是研究歷史的人
  4. 對人類文化、行為好奇的人 11:2ㄉ2018/10/3
行銷

有關行銷的資訊應該是多到讀不完。概念也應該是很通俗而不需另外花時間蓋談了吧?
或許有幾句話可以玩玩。
  1. 每個人都在,而且一再地,進行行銷,不管有意或無意。這不是專家的專屬區塊。
  2. 正如「作用與反作用」的物理定律,行銷有正面效益與負面效益同時存在、並進。
  3. 行銷涉及個人的「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取捨」,因此每一個行銷術語措施都不可能一竿子打盡天下,全盤皆贏或全盤皆輸。
  4. 行銷有效果與效益兩層後果,裏子與面子不見得能夠兼顧。
  5. 就一個團隊而言,沒有任何成員能自外於行銷。因為行銷包含很複雜的行為與動作。
  6. 一般人認為製造業的行銷是推銷員的事,跟設計者、裝配員、包裝者、配送者無關。其實,推銷員的行銷活動與成效會跟著諸隊友的表現起落。
  7. 在網際網路時代,傳統的行銷術不是該退伍了呢?
  8. 行銷最需要避免的有哪些事情?
  9. 行銷最不可或缺的有哪些?
  10. 故事行銷有什麼特質是他種行銷缺乏的?樣品與推銷員的無限量與多樣性
暫停一下吧  12:04 2018/10/3

Tuesday, October 2, 2018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14 「故事經營團隊」釋放故事的需求、事實、現象、與方法

15:27 2018/10/2

釋放故事

  1. 需求 -- 收集、收藏故事的目的在於釋放與分享,發揮故事的效益,而不是自然增值,待價而沽。不把故事釋放出去就會失去經營故事的初衷、目的、與誘因,而導致「故事經營」沒以就緒下去的理由,等於白忙一場,雖然對一個非營利性直的「故事經營團隊」而言,教育效果與效益不可磨滅。收集、處理故事也需要成本,沒有釋放出去就是沒有收回成本的機制與管道了。15:33 2018/10/2
  2. 事實 -- 把故事釋出的事實包括讓團隊成員們取出收藏的故事來閱讀、分析、再造、修飾、統計、粉飾、加工、轉貼他處、投稿、出版、講述;也包括公開出版、展示讓任何人閱讀、觀賞、評論、介紹、加工、轉售,等等。 19:30 2018/10/2
  3. 現象 -- 把「故事釋出」的現象包括制定一些辦法,包括「擷取辦法、管理辦法、定價、收費方法」、決定哪些故事可以/已經透過什麼方式跟管道公開或半公開地釋出」、就一些尚須管制的項目進行跟釋出有關的登錄,包括申請擷取、合約、擷取事實、違約事件,等等。已經發生的「跟故事釋出有關」的現象,包括違約現象。
  4. 方法 --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口述。其次有手抄本傳閱。近代有印製紙本出售、分發、或是免費取閱。當今的網際網路世界裡除了在網頁裡展示、透過電郵傳遞電子檔之外,還有付費或免費「下載」這種事情。電子檔還分成具有圖畫本質的影像檔和可搜尋內容的文字檔。文字檔又分成文字檔與格式化的文字檔。李免當然有很多學問可探究。21:27 2018/10/2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13 「故事經營的」會計 the accounting of story management

5:20 2018/10/2
許多人聽到會計就轉臉避開了,以為那是很艱難的專門知識。其實不一定。無論那多艱難,現代人幾乎無法避免涉入會計的應用,雖然不一定稱為會計人員或是參加會計作業的操作員。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大家都在參與會計作業的操作。舉個例子看看。當我在銀行提寬機提款時,我輸入的訊息,包括擺進提款卡跟按鍵輸入密碼,就直接進入銀行的帳簿跟會計系統。我會從商店拿到收據,銀行也會給我報表。這些都是會計系統裡面的作業。另一方面,那些專職的會計人員很少有人每一項都操作,除非是個「單人會計單位」。

簡單講,不涉入會計,就不會瞭解資源怎麼消耗的,到底夠不夠用,有沒有漏洞,等等。

經營故事會牽涉到「收入」,無論是金錢或是故事本身,都是收入,必須清楚地掌握到。當然也會牽涉到支出,包括車馬費、時間、工具的消耗,設備,等等。

一切會計系統都無法脫離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報表。如何製作報表牽涉到如何閱讀、研究報表。沒有產出報表就一切枉然。報表看不懂也就一切都免談了。

傳統的會計方法只追蹤財物的進出,用來計算財物的投資與盈虧。實際的事務,像故事經營這類超越財物利益的事務,還會牽涉到超越財物的投入與收穫,每一個團隊都必須去探索,研發出獨特的方法來確知財物之外的成本與獲益,不能倚賴傳統的會計專家與技術。

那麼要懂得多少、哪些會計的事情呢?就等我們進入那個進度再說吧。6:10 2018/10/2

Monday, October 1, 2018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12 經營「故事經營團隊」

14:26 2018/10/1
談如何經營「故事團隊」就要談「故事經營團隊」跟其他種類的團隊有什麼異同?

相同的部分尋找有關團隊的文章就看得到。比如:
  1. 如何建立真正團隊 瀏覽數 38162 天下雜誌151期  文 呂錦珍  2012-06-14
  2. 怎樣管理好一個團隊
  3. 團隊管理中的六個「力」 來源:www.songyan.com.tw 作者:網路行銷 時間:2008-05-03

這表示「鼓勵團隊成員在網路找別人的知識與智慧拿出來分享」會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在這個新的系統裡面,我們倒是需要找出這個新型的團隊有什麼與眾不同需要特別注意的特色。大致上可說下列幾項值得提提:

  1. 可能會有「營利導向」、「趣味導向」、「見習導向」、「社交導向」等等,不同目的與心機混合編隊。
  2. 程度(包括語言、認知、與表達)參差不齊。
  3. 沒有權威,沒有全盤皆內行的專家
  4. 很可能涉及個人隱私與聲譽,需要要有特殊的處理法與約定。
  5. 涉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利害,需要要有特殊的處理法與約定。

16:30 2018/10/01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11 「故事經營」所牽涉到的角色 the roles in story management

大致說,除了一些特殊情境所產生的特殊角色之外,有下列幾種角色:(單人作業的情況下由一個人扮演全部的角色。各個角色的演變和行為/行動/動作細節在專談「角色」的進度裡詳談)
1. 故事主人-主角
2. 故事主人-配角
3. 講出故事的人
4. 聽故事的人
5. 透過對話引導故事的人
6. 現場筆記的人
7. 現場錄音的人
8. 現場錄影的人
9. 現場記錄路過程的人
10. 現場導演
11. 現場操作燈光、音響的人
12. 現場維持秩序的人
13. 為收集該段故事而投資的人
14. 為錄影場入鏡者化妝的人
15. 為錄影場整理、預備場地的人
16. 整理記錄的人
17. 編輯記錄的人
18. 收藏、保管記錄的人
19. 管理記錄的人
20. 為記錄加工的人—寫作
21. 為記錄加工的人—影/音剪輯
22. 為記錄加工的人—影/音製作配件的人
23. 為加工後產品檢驗品質的人
24. 為加工後產品研斷市價的人
25. 為加工後產品安排上市通路的人
26. 傳遞產品的人
27. 為產品的市場動靜記錄的人(包掛財物簿記、零售分配、與倉儲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