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6, 2017

Field Study 002 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時要如何建立信任?」

從下列的對話引出許多想法,先捕捉在這裡,慢慢開發。(2017-7-10)

「建立信任」其實是人間主要功課之一。不只是在田野調查上需要講究。各行各業,私人領域裡也都倚賴這一件事情。談到這裡就到其實「田野調查」這門可可以開發成跨越科際共同必修的課。換句話說,就是每個領域都需要從田野汲取知識與靈感,而不可以只倚賴圖書館。

「信任」不只是存在於人際關係裡面,也存在於人跟其他動物之間。

探討「信任」一定會牽涉到五個狀態(或階段):「無涉及信任」、「不信任」、「缺信任」、「信任」、「信任後」
「信任」,可以暫時說是動物之間的心理狀態吧。可能很不容易
  1. 無涉及信任--大部分個事情可能只是單純的自然現象,非發生不可,而不會牽涉到信任。或許說,「發生與否無關信任」。慢慢來想幾個例子。
  2. 不信任 -- 兩造之間有一方已經決定不信任另一方了,無論何故、是不是合理。不信任是否定的,是積極的逆向。
  3. 缺信任 -- 兩造之間還沒有建立好互相信任的關係。通嘗試一方信任,另一方還門進入狀況。如果雙方都缺信任,那可以說是「無涉及信任」吧?缺信任是中性的,是消極的。
  4. 信任 -- 其實應該說是「互相信任」
  5. 信任後 -- 互相信任之後可能增加信任感,也可能逐漸淡化,甚至消失指向缺信任甚至不信任。
在田野裡隨機找人蒐集資訊時,可能從「無涉及信任」開始,經過「缺信任」、產生「信任」,打開話匣子後繼續在「信任後」的狀態裡冒險前進。

若不是隨機找人,而是經過特殊安排見面、互動,也難免要走過「類似的過程與進接。

因此,學習、鍛鍊「營造信任」與「維持信任」都是必要的。
其實,不只在狹義的「田野調查」,人生的各樣情境也都有同樣的現象與需求。
---------
以我們這一堂課的現象而言,我們之間有信任感嗎?有足夠的信任感嗎?如何看出有信任感?如何衡量信任感?如何確知或確信「有足夠的信任感」?都不只是有趣的疑問,而是實際的疑問。

我會繼續寫,不見得表示我對大家有信任感。可能只是我勇敢地利用這個情境進行對我有幫助的事情,相信這些事情不會址是負面的破壞,而是具有「正向貢獻」的潛力的。
如果我猜想在這裡發言會遭遇圍毆,我會繼續發言嗎?也許會繼續,也許會怯步,甚至止步。

在田野裡出現「不信任」或是「缺信任」狀況時,怎麼辦?這牽涉到「怎麼判斷是否有信任?」其實,若要用科學方法鑑定是否有信任感,可能什麼都作不出來了。
在田野裡作事情有個要領,就是「不要等到百分之百確定,而是要根據假設與信心/信仰,設計,並採取行動,邊作邊觀察、調整步伐。換句話說,就是要準備在「缺信任」的假設狀態下,繼續操作、調整操作手法。而且要遠永假設「缺信任」跟「隨時會失去信任」。
--------
這並不表示不需要探討、磨練培養信任感的方法。
可以說,學習田野研究的路上,有兩項必修:營造信任感;在缺信任感的假設上繼續調整、前進。


開啟第二課XDD

田野調查時要如何建立信任?

可能是降低自己被拒絕的頻率XDD 或是如何讓雙方互有受惠

不知道這個問題會不會跳太快了,以第一課的內容而言好像有一點XD

或許是讓對方(被調查人)有一種好像是跟自己(調查人)共同完成一件對彼此都很重要或者是彼此都有興趣的事情。 是否有具體方法來慢慢達成以上理想?

Sohisam

我現在喜歡採取隨機學習法,而不拘泥於在固定架構中尋序漸進。也就是說遇到什麼學什麼。

只要有人需要,怎麼跳都沒關係。

「信任」牽涉到什麼、包含什麼、有什麼現像、什麼好處、什麼成本? 「缺乏信任」有什麼壞處、徵兆、症狀?

這是第一時間內想到的。 現在需要就寢,明晚活動結束後再來扯些。

IL

信任應該會增加受訪者提供他自己的故事更多一些

或是他的行為會更自在

Sohisam

聽起來好像有個前題,雙方互不認識。 其實認識也不保證互信。 合作關係的要素好像不只是信任。,,,是否認同研究題目及方法也會影響合作的品質

JUN 22ND, 4:48AM

CWH added LYY.

JUN 30TH, 4:02PM

Sohisam

如何知道受訪者提供的故事是真實的? 如何偵測、確認「信任」跟「信任感」? 在路邊問路,多問幾個人總會發現答案是南轅北轍,互相矛盾。

平常對話,不論是在田野、辦公室、或是在實驗室,有沒有信任的考量?

最實際的學習就是跳來跳去沒有既定路徑、沒有忌諱、沒有常規的。這樣會逼著學習者消化、重整。

按步就班的學習只會鼓勵學習者捕捉、紀錄、照單接收、背誦。

有田野歷練的人就是不怕「沒有章法」的訊息。

JUL 1ST, 12:31AM

Ym

可能要先讓受訪者可以自在地講故事哈哈哈,像是請他們吃東西,邊吃邊講XD

或許也跟情境有關啦,如果是在一個開會的場合(可能有一堆受訪者,然後一堆攝影鏡頭,還有一家專家學者等等),或許受訪者會講他比較確定的部分,但缺點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他們也會語帶保留,不願意多分享XD

偵測信任感,可以看受訪者的表情,就是在講下一句話之前,是否會出現一些徵兆 (像是思考要不要講的表情,或是思考該怎麼講的樣子) XDD

Sohisam

我立即想到的包括,「是在為處理個案而收集訊息還是為了整理通案而收集」、「是在進行量化研究還是質性研究」。這兩項考量牽涉到收集訊息的方法是否需要一致,是否可以容許「收集方法」上的個別差異。

JUL 1ST, 3:02AM

WH

田野調查可以用在量化研究嗎 ?!

JUL 1ST, 7:22AM

Sohisam

有沒有理由說不可以?

如果我要研究警察在街上主動找人講話時碰釘子的機遇率,不就可以進行田野調查、取樣、蒐集證據、計算嗎? 這也許會牽涉到對「田野調查」的定義吧? 我自己又區分「田野研究」、「田野觀察」、「田野蒐證」、「田野體驗」、「田野調查」。

YM

廣義的「田野調查」包含以上嗎XD

旅遊算是田野體驗嗎?

Sohisam

質性的研究可能傾向於採用「多多益善」的深談吧? 量化的研究似乎需要減少收集樣本時方法上的差異性吧?

Yu-min

質與量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異

Sohisam

我自己猜用的定義很廣。通常我在探討事情時都需要兼顧廣義跟狹義。

Yu-min

量的話,應該就不用像質一樣,對於個體非常鑽研

恩恩XD

比較消息的「量」的田調可以像是問卷?

Sohisam

簡單講,我只區分「紙上談兵」、「口水談兵」、跟「實地」、「實境」。 實地與實境不盡相同。軍事演習事實地,但不是實境。

Yu-min

恩恩

剛剛打錯字 消「極」

Sohisam

問卷是維護「方法一致」的方法之一。

Yu-min

恩,蠻有道理的!

Sohisam

沒有問卷的話,交談的內容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性,獲得的資訊也會跟著複雜而難以比較。 其實,每個人的認知與理解都不一樣,即使使用問卷也不能確保大家都有同樣的理解。因此,問卷只能用很簡單易懂的概念上。

Yu-min

了解。實際訪問的情況,與每個人之間的交談內容的確會有很大的差異XD

Sohisam

調查法有很多,而且日新月異,還要有創意。並不是每個人都小得怎麼調查。 昨天我要處理天花板的燈突然熄滅的問題。那個燈有兩個開關。我可以上網去查,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可是,可能的答案有許多,我必須下田野才能認識我手上的個案。那日日光燈。可能是燈管全壞。可能是調整電壓的零件壞掉。可能是電線短路。可能是其中一個開關壞掉。 因為設備不足,我無法按步就班地檢驗。想好久不知道如何蒐證,找出關鍵點。拿出電表測量,卻看不出有什麼不同。上網查詢,才知道我使用電表的方法錯誤。 可見我不知道如何就這個個案進行田野調查。

戰地記者戴鋼盔在槍林彈雨中觀察、攝影、訪談,是田野調查。

Yu-min

生動的比喻!解決問題的效率與是否能成功,與方法、當時環境(設備、工具)、對問題的瞭解程度(判斷是哪一種問題等)有關

我先來去跑步,晚點想到甚麼再聊XD

Sohisam

點到重點了。最關鍵的是「框到焦點」。每一個研究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找問題、定義問題。焦點問題會一再改變,因為有些問題找不到「指示項」 indicator,而必須改變問法,甚至改變焦點。

提到我處理電燈的事情,我當時透過「費思簿」簡訊請教朋友,我用文字描述、提問。在我們兩人之間沒有牽涉到田野,雖然我一直在報導我在田野看到的事情。(那個田野是我家的廚房,應該是田而不是野)

JUL 1ST, 9:57AM

Sohisam

剛剛看到這一段,看起來好像可以用來說明「田」跟「野」的差別:(開車上路是在田地上,單獨爬山可能是在野地裡,雖然都很自然。)


但還原2段李明翰訪談,他在談各縣市訂定的登山自治條例罰則時,說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為獨攀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是你會一個人開車上路,但今天若是有一個條例限制你,以後開車都不能一人,都要2個人以上才能開車上路,那看你們有甚麼想法?」對他們(登山愛好者)而言,一個人爬山是很自然的事情,就跟很多人一起爬山一樣自然,沒甚麼不同,不應該去限制這個自由。這道理要讓一般民眾理解沒那麼容易,因為他們離爬山的人還很遠,還要加油就對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701/1152329/

【真相片】李明翰談搜救付費遭砲轟 《蘋果》還原他的原意 | 即時新聞 | 20170701 | 蘋果日報

(更新:新增二版影片)李明翰爬山受困35天獲救,住院8天後恢復良好,28日首度受訪,跟媒體分享他在高山受困如何自救及求生過程,不過他談及各縣市陸續訂定的登山自治條例罰則及搜救付費問題時,事後經其他媒體

appledaily.com.tw

SAT 11:15PM

Sohisam

要談「信任」就難免觸及「信任」的種類、層次、行動、行為、指標、「信任的生命史」。 「不回應」等同於「不信任」嗎? 「不回應」的理由有哪些種類? 「回應」等同於「信任」嗎? 「回應」都可信、可用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