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4, 2018

G001 story management (Mandarin) 經營故事 07 取出收藏的故事 (故事的擷取)

23:19 2018/9/24 Monday

取出收藏的故事有什麼好談的呢?

假設故事在收藏時已經處理隱私性,讓人無法立即看出人名,以及其他可能使人看出相關人員的身份的線索。

沒有特別研究的情況下第一件想到的是,「誰有資格進倉庫取故事?」這是很矛盾的事。既然收藏故事了,就希望讓人看到、聽到,讓故事發揮效應。同時卻也不希望被任何人拿去,影響到商業利益。除了商業利益之外,還有著作權的維護。著作人格權是經常被忽略或濫用的一件事情。有時是原作者會被變成抄襲者,有時則是原作者被連結上「已被竄改的作品」,而受害。因此,在收藏及儲存時也要先打點好取擷的保護措施,包括執行保護措施的要領及實施細則。

收藏時需要管理員的角色。取擷時也需要。一般敏感資訊的管理會包括留下取擷的痕跡,以便在必要時找得出誰在什麼時候取出。

0:01 2018/9/25 Tuesday

著作人格權 http://www.rclaw.com.tw/post-253-1879
不行使著作人格權 http://www.copyrightnote.org/ArticleContent.aspx?ID=9&aid=2565
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

11/4/2018 Sun 1:07 AM
談資訊/資料的擷取必定會想到「為何而取」,也就是說取了要做什麼用途。
一般而言,第一種用途當然就是要閱讀囉。閱讀之後呢?可能是要朗讀,也可能是要研讀。也可能是要複製、延伸、引用,論述、...那這些用途跟擷取有什麼關係呢?

當所涉及的故事有多種不同的版本在同一個地方收藏的話,擷取的方法就會因用途而異。有些版本不見得是某些用途的最佳版本。這或許是在收藏的時候就要欲埋伏筆的事情。在編目的時候著名適合/不適合哪些用途。

然後要看看擷取是個行為、行動、還是動作。假設是行為看看。

當擷取是個行為的時候,就會包含至少兩項的行動。擷取的行動有哪些?

若是在實體圖書館
  1. 查尋,看看資訊是不是存在,若是,以什麼體質存在。是文字、影像、或是聲音?是電子檔、單一本的珍藏版、還是市面上買得到的書本或期刊。再來就是要看存放在哪裡,要怎麼辨識。若是存在正統的圖書館裡,可能會有「叫號」,就是一個可以做為辨識跟排序用的編號(通常是編碼)。
  2. 移動身體到存放的地方。
  3. 尋找那特定的實體。
  4. 伸手拿出那個實體
  5. 辨識確定是所要擷取的實體。(有時需要打開包裝看看內部)
  6. 攜帶所取得的實體到櫃臺去辦理借出。

若是電子檔

  1. 查尋,看看資訊是不是存在,若是,以什麼體質存在。是文字、影像、或是聲音?是電子檔、單一本的珍藏版、還是市面上買得到的書本或期刊。再來就是要看存放在哪裡,要怎麼辨識。
  2. 找出涉及的螢幕頁面
  3. 確定是所尋找的頁面,以肉搜或是「電子搜尋」來確定
  4. 瀏覽所展示的品項
  5. 若要下載,或許需要填寫必要的表格,取得下載的權利。
  6. 下載
  7. 存檔
11/4/2018 1:31 AM
-----
11/7/2018 12:31 AM 腦子空空卻覺得非寫不可。
「 擷取後的行動是什麼」跟擷取的行動有關。要設計擷取的方法也需要考慮擷取的行動、手段、與工具。

有時,擷取後只描一下就放棄了。有時,需要戰存一下,比方說,寫下一點點筆記。拿著筆記去作文章。有時需要複製以便慢慢研讀才知道要怎麼辦。有時也不想立刻行動,卻希望安排長一點的時間回來找出來細讀。找到的故事是要在講台上口述引用的,還是要在聊天時重述的、還是要非學術性的文章裡引用的、還是要在學術論文裡引用的。

簡單說,就是要不要繼續用、要不要保存原貌、要不要長時間保存、要不要原文引用、需不需要進行關鍵字搜尋、需不需要查目錄。

同時也要看看故事是以什麼模樣保存的:錄音檔、錄影檔、單張、雜誌、書本、市面還買得到的、絕版的出版品、古董書、電子文書檔、電子圖檔。

這看起來好像是在談需要應用故事而取出收藏品的人與情境。在談如何取出。其實,是要談如何收藏使需要的人方便取出。更重要的是避免一次取出之後就遺失,希望所收藏的故事能一再被取出、應用。以今天的科技來說,關鍵在於電子化,使取出故事的行動沒有破壞性與消耗性。一個人的取出不會影響其他人的取出。

可是現在也有圖書館把電子書設計成實體圖書館的模樣。有人借出,就不讓別人同時看到,直到借出的人還書。這是收藏品
經營者需要決定的策略,不單純是技術問題。什麼樣的故事需要受到保護與限制呢。這是另一個議題。 12:50 AM
------- 

21:45 2018/11/7 目前的技術已經進展到「電子檔下載」的「非消耗性分享」了。因此,需要考慮設法快速地把文字檔的故事轉成電子檔好方便大家搜尋、下載。
似乎需要把「擷取」與「收藏」擺在一起談。因為是一體的兩面,必須一起考量。

還有各更重要卻一項被忽略的重點,就是「擷取來作什麼事,做什麼用?」

大部分的人聽故事或讀故事,只為自己。聽過、讀過了就忘了。
現代從事故事經營的人人需要增加一項思考,就是如何傳播故事的存在、價值、與應用。過去,只有專家學者、傳道人透過書評或其他的講解來推廣故事。可是那太耗時,也太慢,因為必須讀完全書,徹底瞭解,全盤解讀。現代太忙,訊息太多,處理不完,許多書只好被割愛,許多故事被遺忘。現代人需要發展新的傳播、分享閱讀的方法。我想到的是「不要等到全書看完才寫書評」,而要「邊讀邊介紹(不是評論)所讀到的跟所聯想出來的」。透過社群平台傳播出去。

最重要的效益就是「講過或是寫過就會記得」。
這樣我們就可以嘗試一個練習題:
拿一個句子或一個段落來介紹,講出心得,誇越「四層感覺」及「五層行為」來分享所讀到的內涵(不只是內容)。所以或許需要談談內容、內涵、外延的區別。許多傳道人都早就有這種技能了。回去聽聽講道錄音就知道。22:01 2018/11/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